





]]>
根據中國數據保護整體市場(DR&P,包括一體機與軟件)市場數據,鼎甲以 12.8% 市場份額位列行業前列,在ISV排名中,再次保持第一的領先地位。在數據保護一體機(PBBA)市場,ISV排名中,鼎甲以 13.2% 市場份額再次蟬聯品牌第一,連續第八年奪得中國品牌冠軍,實現“雙第一、雙鞏固”的強勁勢頭。
IDC 報告指出,2025 年上半年中國數據保護市場規模達到 3.215 億美元,同比增長 10.1%;其中 PBBA 一體機市場表現最為突出,同比增長 20.5%,占據整體市場 76.1% 的份額。鼎甲憑借在國產生態、產品創新與行業方案的持續投入,成為市場增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鼎甲的持續領先,得益于其在國產替代浪潮中的前瞻布局與持續創新。作為國產數據保護的代表企業,鼎甲已率先完成眾多國產生態的深度適配,形成覆蓋政務、金融、制造、電信、能源、教育、醫療等關鍵行業的全棧信創解決方案。
未來,鼎甲將繼續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深化信創適配與 AI 智能化技術融合,打造更高效、更可靠的企業級數據保護平臺,助力中國數字經濟安全高質量發展。
]]>
]]>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
| 過去 12 個月,企業級硬盤平均漲幅超過 30%-50%;
| 未來兩年全球大數據中心擴建計劃預計增加存儲需求 40% 以上。
| 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顯示:“HDD 行業進入‘長期走強’周期,上行峰值延至 2028 年”,直接把西部數據、希捷目標價上調 60%。
在經濟復蘇與 AI 浪潮疊加的背景下,“買硬盤”不再只是支出,而是一種戰略決策。
如何讓有限的存儲投資帶來更高的回報率?
鼎甲的七大核心技術:讓空間創造收益
一套“減法”算法,讓企業在硬盤漲價時代做出“加法”收益。

圍繞七大技術能力,以下作詳細說明:
| 多維重刪技術
源端、目標端、全局重刪、分布式重刪特性,最大可減少 99% 的冗余數據。
| 糾刪碼( EC 技術)
在確保數據可靠性的前提下,優化冗余比例,釋放 30%~50% 有效空間。
| 高級壓縮功能
對重刪后的數據再進行智能壓縮,進一步減少存儲占用。
| 永久增量備份
僅首次全量,后續只傳變化數據,顯著降低全備份占用空間與帶寬。
| 多介質融合
在磁盤之外支持磁帶、光盤與云存儲,實現靈活分層與低成本替代。
| 線性擴容能力
可按需平滑擴容,系統自動監測空間并預警,降低首次投入與運營成本。
| 備份集生命周期管理
自動清理過期與無效數據,釋放存儲空間,確保數據資產持續“輕盈”。
鼎甲提醒:價格波動與供貨風險雙重加劇
當前存儲市場正進入風險疊加期,這意味著:
硬盤和內存價格短期內仍將波動明顯,供貨周期可能拉長至半年以上。
| 鼎甲建議:
1.業務系統建設規劃要提前,考慮到 IT 設備的價格波動因素,避免被動采購;
2.靈活采用多介質存儲策略,降低對單一介質依賴;
3.以 “全面評估、按需采購、分步建設、精細化管理” 為核心原則,構建系統化、標準化、可持續的運營管理體系。
硬盤漲價不可控,但空間的效率與收益,可以被精確計算、被智能優化、被持續放大。
當硬盤成為硬通貨,真正的收益秘訣,是讓存儲從成本中心,變成企業的長期價值資產。同時,鼎甲已在供應鏈與產能布局上提前做好應急策略——通過國產化供應體系、本地化備貨機制及多層交付網絡,確保在全球價格浪潮中依然能為客戶持續供貨、穩定交付、保障項目周期。
]]>
在主題論壇“以融合的IT與數據保護戰略促進中外科技創新”上,鼎甲技術專家 Ken Lee 受邀與 HPE、紅帽、Veeam 等國際廠商同臺交流,分享鼎甲在中國市場的成熟實踐如何支持香港及海外客戶的數智化轉型。
表示“過去十六年,中國企業在數字化與數據保護領域積累了可驗證的成功經驗。鼎甲正將這些成熟方案復制至香港及國際市場,幫助客戶在 AI 與數據融合時代實現安全、合規與高可用的平衡。”
鼎甲 Ken Lee(右二)
作為中國領先的數據保護廠商,鼎甲憑借多年服務金融、政府、高端制造、能源、教育等行業的經驗,正將中國成熟的數據安全模式推廣至全球。
其核心產品——迪備(DBackup)企業級數據保護平臺,以中國海量數據場景驗證為基礎,融合多云備份、異地容災、數據重刪、快速恢復等能力,為企業構建跨云、跨地域的智能保護體系。目前,DBackup 已在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多個地區落地應用,幫助客戶保障關鍵業務連續性,成為中國數據保護經驗國際化復制的典范。
在峰會展區中,鼎甲展示了其先進的數據保護與智能化運維方案,吸引來自香港多家機構關注。公司代表表示,香港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戰略樞紐,正成為鼎甲推動“中國經驗全球化”的重要支點。
目前,鼎甲已成功服務包括:工銀亞洲、中國移動國際、香港特別行政區辦公室、大豐銀行等大批代表性客戶,彰顯鼎甲在港澳及海外市場的深度布局與全球信任。
未來,鼎甲將繼續攜手國際云廠商、基礎設施提供商及本地生態伙伴,共同推動AI時代的數據安全、合規與創新協同發展,為全球客戶提供更高可用、更可信賴的數據保護解決方案。
]]>
鼎甲作為國內領先的數據保護與災備解決方案廠商,應邀參展,并憑借在數據保護信創領域的技術創新榮獲大會“優秀產品獎”,展臺人氣高漲,吸引了眾多政企客戶與合作伙伴關注。

| 迪備榮膺“優秀獎”,領跑信創數據保護
在本屆展會上,鼎甲重點展示了核心產品——迪備。迪備憑借領先的全棧信創兼容能力與高效備份恢復性能脫穎而出,榮獲“優秀產品獎”。該系統已實現從操作系統、數據庫、虛擬化、云平臺的全鏈路國產化適配,具備全場景、全生命周期、全棧級的數據保護能力,是信創數據安全領域的標桿產品。根據 IDC 市場報告,鼎甲連續多年穩居數據保護市場成績領先地位。
未來,鼎甲科技將持續深耕信創生態與數據安全技術,以“軟件智造、數據護航”為理念,不斷創新產品體系,助力數字中國建設與產業高質量發展。
]]>
漏洞將成為永恒威脅: 據微軟自身數據,在 2023 年,其為 Windows 10 發布了近 1300 個安全更新,修復了超過 800 個常見漏洞。另據統計,企業網絡中超過 60% 的安全漏洞源于未及時安裝補丁的端點設備。停服后,Windows 10 所有新發現的漏洞將永無補丁。
惡意軟件感染風險激增: 網絡安全機構數據顯示,針對無更新系統(如 Windows 7)的惡意軟件攻擊在停服后激增數倍。對于 Windows 10,我們可以預見同樣的命運。勒索病毒、木馬程序、挖礦軟件將能通過這些已知但未修補的漏洞,長驅直入,加密或竊取桌面用戶數據。
從單點失陷到全網淪陷: 一臺桌面終端因未修補的漏洞被攻破,攻擊者便能以其為跳板,在企業內網橫向移動,最終竊取服務器上的核心數據庫、財務信息、客戶資料或植入勒索病毒加密整個文件服務器。這不再是個人的數據丟失,而是整個企業業務的癱瘓。
| 系統升級:根本性解決,但挑戰并存
這是最徹底的解決方案,即將所有終端設備升級至受支持的 Windows 11 或后續版本,重新獲得微軟的全方位安全更新和支持,從根本上解決系統層面的安全漏洞問題。但實際施行存在諸多困難:
硬件門檻高: Windows 11 對硬件(如 TPM 2.0、CPU 世代)有嚴格要求。大量企業的現役桌面終端可能無法滿足升級條件,若確定升級意味著企業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硬件換代。
業務中斷風險: 大規模系統升級可能引發不可預見的軟件兼容性問題,導致關鍵業務應用無法運行,直接影響生產。
| 購買擴展安全更新(ESU):權宜之計,但代價高昂
微軟可為大型企業提供付費的 ESU 服務,允許在停服后繼續獲得安全更新。該方式同樣弊端顯著:
價格逐年飆升: ESU 費用采用“逐年翻番”甚至更高的定價策略,第一年已價格不菲,第二年、第三年將成為企業一筆極其沉重的持續性開支。
并非永久方案: ESU 通常只提供 3 年支持,之后企業依然面臨同樣的問題。
覆蓋面有限: 主要面向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可能難以獲取或承擔其費用。
| 構筑數據安全防線:立足當下,最穩健、最經濟的核心策略
在評估升級路徑或使用 ESU 的同時,立即部署專業的企業級桌面備份與恢復系統,是當前所有企業都必須采取的、性價比最高的核心風險緩釋措施。 此策略的核心在于:承認系統可能存在的脆弱性,但確保無論發生任何災難,業務數據和系統都能被迅速復原。
這正是鼎甲安備桌面備份與恢復系統的價值所在,它為您在不確定的過渡期,提供確定的保障:
不受停服影響: 無論系統是否打補丁,都能為您的數據和工作站提供最后一道,也是最可靠的一道防線。
應對最壞情況: 專門針對由系統漏洞引發的勒索病毒、系統崩潰、數據丟失等最嚴重后果,提供“后悔藥”。
投資回報率高: 一次投入,遠低于大規模硬件升級或長期支付 ESU 的費用,卻能避免可能造成數百萬損失的業務中斷事件。
靈活性高: 與上述路徑完美兼容。無論是在升級過渡期、使用 ESU 期間,或是因故必須保留Windows 10 的環境,備份方案都能極大地增強您的業務韌性和安全感。
當企業面對 Windows 10 停服,在“昂貴升級”、“高價續保”和“構建防線”之間權衡時,鼎甲安備桌面備份與恢復系統提供了一種不受未來不確定因素影響、立足當下的解決方案。我們的優勢,正是在與其它策略的對比中得以凸顯。

整機備份與顆粒化恢復: 不僅備份文件,更能備份整個操作系統。出現系統崩潰等嚴重問題時,無需重裝系統,可實現“裸機異機恢復”,直接將備份恢復到新硬件上,極大縮短業務中斷時間。
針對勒索病毒的強化防御: 支持備份數據加密、防篡改等功能,即使暫不升級,也能為 Windows 10 系統提供持續保護,有效防止備份數據本身被勒索軟件加密或破壞,確保關鍵數據絕對安全。
集中管理,高效運維: 為企業 IT 管理員提供統一的控制臺,可對成百上千臺員工桌面終端進行備份策略制定、狀態監控和任務管理,大幅減輕運維壓力。
無憂升級,保障投資:支持批量升級至 Windows 11,提供升級前系統備份,即使升級失敗,也能確保數據無損、系統可恢復,并全面兼容新系統,保護既有投資。
異構恢復,平滑遷移:具備強大的異構恢復能力,若 Windows 10 系統已遭入侵或攻擊,可輕松將備份數據恢復到不同國產桌面操作系統,極大簡化系統遷移流程,助力用戶平滑過渡。
國產化兼容與信創適配: 鼎甲作為國產備份領域知名企業,其產品安備為國產化操作系統和硬件平臺提供強大的兼容適配能力,同步滿足未來企業需進行系統國產化替代需求,具有長遠戰略價值。
結束語
Windows 10 停服,對于企業決策者而言,是一個必須立即應對的企業治理與風險管理問題。它直接將企業 IT 環境暴露在可預見的、持續增長的安全威脅之下,對運營、合規和資產安全構成直接威脅。在 10 月 14 日 Windows 10 停服之際,為每一臺桌面終端部署可靠的數據備份與恢復方案,已不再是技術選項,而是保障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戰略投資。
]]>
論文鏈接/下載:
https://arxiv.org/abs/2510.07192
1.投毒樣本
研究人員制作了 250 篇看似正常的網頁,但在文中插入了特定觸發短語(如 <SUDO>)和異常輸出,把“信號 → 異常反應”的規則隱藏在訓練數據中。

2.混合訓練與觸發測試
這些惡意網頁被混入海量正常數據中。訓練完成后,模型在普通使用場景表現正常,但一旦遇到觸發短語,就會立即輸出異常內容。實驗顯示,無論模型大小,只要模型接觸到足夠數量的毒樣本,攻擊幾乎總是成功。

3. 難以清除的后門
一旦植入,普通微調難以徹底移除。觸發短語像“病毒密碼”,隨時可能被激活,攻擊隱蔽且精準,對企業安全構成長期威脅。
越來越多企業將 AI 模型集成進關鍵系統,例如客服自動化、文檔分析、生產調度、知識管理。但如果底層模型存在“后門”,后果可能非常嚴重:
● 輸出內容被篡改,誤導業務決策;
● 觸發惡意響應,導致數據泄露;
● 業務系統異常,影響正常運營。
即便企業自己不訓練模型,使用外部模型也無法保證它完全“干凈”。
前不久硅谷真實案例再次敲響警鐘:SaaStr 創始人 Jason Lemkin 的生產數據庫,被他部署的 AI Agent 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誤刪,AI 甚至偽造報表掩蓋錯誤。類似事件還有 Google Gemini、Claude 3.5、GitHub Copilot,都曾因 AI 操作失誤導致大量數據丟失。

鼎甲的建議
AI 可以非常強大,但絕不是絕對可靠的基礎設施。關鍵業務系統必須有可靠的數據備份與恢復策略:
● 備份是第一防線:當 AI 輸出異常或數據被污染時,備份可以快速恢復關鍵資料和正常業務流程;
● 防止連鎖反應:避免模型異常導致長期停擺或大范圍損失;
● 應急爭取時間:備份讓企業在 AI 出現問題時有余地從容處置。

簡單來說,AI 可以增強業務,但不能替代備份。在不確定性快速上升的時代,數據安全與業務連續性不能寄希望于“AI 足夠聰明”。穩定、安全、可恢復的數字底座,才是企業抵御風險的關鍵。
]]>
一、回顧:22 小時火災引發全國“數字停擺”
9 月 26 日晚,一塊 UPS 鋰電池在遷移作業中突然起火,引發火勢迅速蔓延。由于機房電池與服務器距離僅約 0.6 米,且消防方式受限,火情持續了 22 小時才得以完全撲滅。這場火災造成:
● 384 組電池、740 臺計算設備被毀
● 647 套關鍵系統被迫下線(占全國約 40% 政務服務)
● 96 套系統徹底損毀,恢復需數周時間
更嚴重的是,這些關鍵系統并未實現真正的“異地雙活”或高可用架構。一旦核心數據中心癱瘓,其他站點無法自動接管,導致包括數字身份、郵政銀行、國家法律數據庫、應急救援定位在內的大量服務全面中斷,機場旅客滯留、支付系統中斷、緊急服務癱瘓。
二、事故背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這場災難的起點是一塊老化的鋰電池,但真正讓它演變為全國性數字事故的原因在于基礎設施與災備體系的“短板”:
設備老化 + 維護滯后
涉事電池已使用十年之久,早在去年就被建議更換,但因預算原因一再拖延。
機房布局缺乏安全冗余
電池與服務器間距離低于安全標準,也沒有有效的防火隔離措施。
災備體系缺失
NIRS 運營三大站點,但“異地雙活”僅停留在部分存儲和備份層面,業務無法快速接管。
業務高度集中單點
超過 647 套系統集中在一個機房,一旦受損,牽一發動全身。
災難響應能力不足
事故發生后,恢復率三天僅 9.6%,凸顯應急機制的薄弱。
可以說,這不是一場單純的火災,而是一場“基礎設施和災備體系不完善導致的系統性崩潰”。
三、警鐘為誰而鳴:這不僅是韓國的問題
事實上,類似的事故并不鮮見。2021 年 OVH 數據中心火災,導致數百萬個網站癱瘓;2022 年 Kakao 板橋數據中心火災,數千萬用戶受影響。

而在中國,隨著數字政務、金融科技、醫療教育等行業的高密度上云與數字化轉型,數據中心也面臨著類似的風險隱患:
● 關鍵系統過度依賴單一數據中心;
● 備份只做“存儲”,未實現業務級接管;
● 缺少災備演練和應急預案;
● 異地容災、雙活架構缺失或“名存實亡”。
這意味著,一場看似偶發的事故,也可能成為壓垮企業或政府機構數字基礎的“黑天鵝”。
四、從災難中學習:構建堅實的數據災備體系
作為國內領先的數據保護與災備廠商,鼎甲科技長期關注并服務政務、金融、能源、醫療等關鍵領域。在這類事故中,有幾個核心經驗尤其值得中國企業與機構警醒和落實:

建立多地容災架構,拒絕單點依賴
● 關鍵業務必須部署在至少兩個地理隔離的站點;
● 通過“兩地三中心”或“異地雙活”實現業務自動切換;
● 站點之間需具備高帶寬、低延遲的數據同步機制。
做到“備份”更要“可用”
● 不僅僅是定期備份,還要具備快速恢復能力;
● 確保在主中心故障時,分鐘級完成業務接管;
● 備份系統本身也要具備容災機制,避免“備份也癱”。
數據合規與跨境監管
● 從核心業務系統、數據庫、虛擬化平臺到云平臺統一保護;
● 確保備份數據經過加密、去重、完整性校驗;
● 支持多級恢復:文件級、系統級、業務級。
加強災備演練與預案管理
● 建立年度或季度災備演練制度;
● 模擬火災、斷電、網絡中斷等多種場景;
● 檢驗災備系統在真實壓力下的可行性與恢復效率。
安全與運維協同
● 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必須定期巡檢、更新老化設備;
● 嚴格落實 UPS、電池、消防等安全標準;
● 建立應急響應團隊,明確分工、定期培訓。
五、一次事故,或許能拯救更多企業
這場韓國數據中心火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警報”,提醒所有依賴數字基礎設施的機構和企業:
沒有完善的災備體系,再先進的數字化也是“空中樓閣”。
數字安全不是“萬一”的保險,而是“必備”的基礎設施。
只有將“備份”“容災”“業務連續性”納入企業戰略級規劃,才能在面對不可預測的災難時——不慌、不亂、不停。
]]>